三年前《新華字典》(第12版)首發,“點贊”“初心”“賣萌”等成了增補新詞。之所以《新華字典》增補“點贊”這個新詞,是因為自微信誕生后,大拇指圖標無時不現,無處不在。——點贊成了人們生活的日常。
歷經驛寄梅花、魚傳尺素、千里傳音的不斷嬗變,現如今,微信朋友圈早已從最初的私密親友圈,發展到工作加生活的交流圈、聯絡圈、展示圈,成了一種非常強大的社交平臺。多數人通過朋友圈分享自己生活的境遇、人生的感悟。從曬照、吐槽、問候,到吃喝玩樂、勵志網文、抖音視頻,再到娛樂八卦、養生秘籍、促售廣告……朋友圈呈現了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。有智者把朋友圈信息歸納為“十大派”:賣萌自拍派、吃喝玩樂派、世相評說派、故弄玄虛派、人生勵志派、寂寞文藝派、健康養生派、曬娃凡學派、關注集贊派、廣告刷屏派。多數人一旦得閑,便習慣性掏出手機,半天不發點什么,不刷新一下,渾身就不自在。更有甚者,每天絞盡腦汁,“己所欲念,必施于人”,以此招引關注,從點贊中獲取存在感、滿足感和成就感,硬生生把自己投放到別人的眼皮下。
《楊絳傳》里有段話:“再合適的兩個人,不去關心慢慢就陌生了;再深的感情,不去呵護慢慢就淡了。彼此不說話,慢慢就沒話可說了。”確實,在快節奏的網絡時代,人們忙于生計,可資交往的時間并不多,人與人之間的交情越來越淡,手機成了隔空對話、連接彼此的重要紐帶。你關注別人,別人也關注你,一切盡在不言中,一切盡在點贊中。如此,在潛移默化中,曾經的忘年之交、貧賤之交、患難之交、布衣之交、莫逆之交……漸漸歸并為一種交情——點贊之交。
點贊之交,在手起點落間完成,就像說“你好”這么簡單。然而,這看似不經意的一種客套,味道不盡相同,交情各有深淺。有的人,見發信息之人,不是閨蜜就是老鐵,彼此志趣相投,關系非同一般,為加深感情,真心點贊。此一種點贊,謂“點心”。有的人,見朋友所發內容,合乎心意,心有戚戚,投上一贊。此一種點贊,謂“點評”。有的人,不被人重視,為刷存在感而點贊。此一種點贊,謂“點名”。有的人,看熱鬧不嫌事大,見有人發布了孤苦無助、尋求安慰的信息,暗戳戳點上一贊。此一種點贊,謂“點火”。有的人,出于自身利益考量,想借助朋友圈拉關系、套近乎,巴結有求之人,不吝點贊,甚至還附上一兩句違心的恭維話。此一種點贊,謂“打點”。有的人沒頭沒腦,沒心沒肺,為點贊而點贊,從不看信息內容,就連朋友長輩去世也點贊,無意傷害,社死現場。最終,引來朋友忿懣發飆:“我都無語了。我同事受傷,你點贊;我祖母去世,你點贊;我生病住院,你也點贊。難道點贊前,你不先看看內容嗎?”此一種點贊,謂“點瞎”。有的人……雖說點贊多種,但無論怎么說,點贊體現的都是一種情懷,一種品性。
相比于樂于伸出手指、心地陽光、慷慨為他人點贊的好人,也有小部分人對動指點贊,不屑一顧,尤為吝嗇。這種人應該是屬于很自我的一類人群,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對他人的事從來都是漠不關心,甚至連看也懶得看。雖說引人點贊有綁架情誼的嫌疑,但朋友之間連一點關注都吝嗇,還算朋友嗎?別說你不玩微信。
通常,討人喜、人緣好的人,在朋友圈獲得的點贊量相對會多一些,但也不會多到哪去。你獲取的點贊量,與你的身價、地位是成正比的。假如你身價高貴,地位顯赫,無論你發啥,即便是拾人牙慧或發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,也會點贊爆棚;假如你就是一介草民,無權無勢,即便你所發是自己的原創美文或振聾發聵、頗富價值的信息,也會遭人忽視,點贊寥寥。此正應了“貧在鬧市無人問,富在深山有遠親”這兩句詩。
小圈大世界,世態盡顯現。點贊不過是種代表友善、禮貌、沒多少實質性意義的舉手之勞,卻像試金石一樣,測試出了人情的冷暖和人心的深淺。
別林斯基說,“真正的朋友不會把友誼掛在口頭上”。雖說成年人的世界,各有各的想法,各有各的取舍,手起點落的背后隱藏著生活的真相,但無論如何,你都要明白,好的感情從來不是在朋友圈贊出來的。點贊這種淺薄的交際方式,并不足以成為衡量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的關鍵。僅靠點贊維系的關系,注定不會長久。我們沒必要每天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表面熱鬧、形式主義的隔空社交上。真正的朋友,不應局限于微信點贊,而應該打破“圈圈”,走入生活,在面對面的交往中贊美對方。